小时候,爷爷最爱和我讲他和大伙参加抢险救援的故事。1968年夏天,爷爷带着大伙在惠东平山冒雨巡堤,却突遇河堤决堤,眼看村子就要被淹没,爷爷一声大吼:“党员干部,跟我上!”顶着暴风骤雨,他们在坑坑洼洼的河堤上狂奔,一个接一个跳进汹涌的洪水,手挽着手,死死地堵住决口……望着爷爷胸前闪亮的老党徽,小小的我,心底早已种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。
大学毕业后,我追随着爷爷的步伐,成为一名驻村选调生,来到拥有千年历史的博罗县湖镇村。报到第一天,村党总支书记兴奋地对我说,“村里正要申报国家级古村落,就缺个能把历史家底亮出来的人!”我义不容辞地接下这个重任。
因为我刚来村里,不少人质疑:“这个阿妹城里来的,对村里的历史并不了解,行不行哦?”对此,我丝毫没有退却,反而暗下决心,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,打消大家的疑虑。
出乎意料的是,现有的村史资料少得可怜,只有几摞字迹模糊的手抄书页,还有老人们口中的时光絮语。怎么办?我给自己加油鼓劲,四处翻族谱查典籍,了解县志村情。印象最深的,是族谱里一位名叫胡祝南的抗日英雄,相关记载仅有寥寥数行,为收集更多信息,我辗转联系上他的两位后人。在多方线索帮助下,我找到了泛黄的《东江时报》专题报道(2015年10月10日A06期《胡镇袭击战》),又在《惠州人民抗日战事纪要》中得到确切证实:1938年,60多岁的胡祝南凭借几杆土枪组建起自卫队,多次带队奇袭日军,击毙日寇超百名,成功迫使敌军撤出广汕线湖镇路段。至此,这位抗日老英雄的事迹得以重现。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,我将这座千年古村的历史记忆串联起来,编撰完成近百页的申报资料,形成湖镇村第一本村情史志册。
不过,古村史不能只是看得见,还得听得着。为了让历史“活”起来,我这个学会计的“门外汉”主动请缨当起了讲解员。白天村里的事务多,我只能利用闲暇时间准备。晌午,趁着古街上没人,我来来回回地走位练习;夜里,我把资料带回宿舍,从抗日英雄胡祝南的用兵如神,到点灯非遗民俗的兴衰起落,大大小小的典故都化为我鲜活的讲词。
从开始时的忐忑不安,到渐渐的镇定自若、绘声绘色,我带着越来越多的游人走进古村岁月。最难忘在榕树下的那次宣讲,陈学小组76岁的陈爷爷抹着眼泪对我说:“孩子,你让我们的老英雄活过来了!”在村党总支的支持下,我们组建的“红色宣讲队”很快壮大,村干部胡子钊改编rap歌曲来演绎革命故事,村里的孩子们也成了小小宣讲员:“我们村可是出了抗日英雄的!”
当“中国传统村落”的荣誉牌匾挂上新修成的湖镇村历史文化纪念馆时,一向严肃的村党总支书记高兴地发了条朋友圈。乡亲们也围在牌匾前,不停地说着“咱们村了不起”。我站在人群里,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,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内心的感动。我觉得自己真正接过了爷爷手中的接力棒。就连当年爷爷抗洪的土堤坝,经过党员突击队的持续努力,也变成了集防洪、生态、景观于一体的西枝江大堤。
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?!痹诨葜菡馄忠吧希缤谅飞系那啻航恿σ泊游赐V?。现在,我们接过的,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接力棒,更是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。